解讀民間故事體現教師能力,小學語文教材里是牛郎偷窺織女洗澡嗎?
【來源:易教網 點擊數:1733 更新時間:2019-09-17】
“牛郎偷窺織女洗澡?”“還真有這回事哦。”……這樣的對話,這幾天在小學五年級孩子、家長和老師們中很是熱鬧,起因便是語文教材收錄的《牛郎織女》課文里就有這樣的細節描述。是誤解還是正解這個千古傳說?對民間故事的如此演繹,是劍走偏峰還是創新思維?
這篇課文里寫道,牛郎聽信老牛跟他說“明天黃昏時候,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那邊是一片樹林……那時候會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們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撿起那件粉紅色的紗衣,跑到樹林里等著,跟你要衣裳的那個仙女就是你的妻子。這個好機會你可別錯過了”。在課后的練習里還出了這樣一道題:“說說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處的,他和織女是怎么認識的。“
引發大家嘩然的正是“仙女洗澡”“撿粉紅紗衣”這些細節。于是網絡上,牛郎被戴上“猥瑣男”的帽子。但是,這個黑鍋真的要讓牛郎來背嗎?據悉,我國之前無論是教育部統編還是各地自編的語文教材,大多都有一篇《牛郎織女》,但又幾經調整改寫,而葉圣陶整理的牛郎織女故事,則是所有版本中最為經典的,也被各種教材廣為收錄。
葉圣陶描寫,牛郎拿了正在洗澡的織女的衣服,讓織女沒法回家,之后不得已才嫁給他。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丁煒說,牛郎織女是一則民間故事,也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這樣的民間故事是很有價值的。民間故事往往飽含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怎么解讀,特別是怎樣向孩子們傳授好其中的人文性東西,這也是語文教育的藝術。
事實上,不僅牛郎織女,其他一些民間典故在被編寫成教材后,往往也引起了“爭議”。比如,“鑿壁偷光”就被曲解成故意破壞別人家的墻壁,而且還涉嫌偷窺別人的隱私。又比如,“司馬光砸缸”竟然也被質疑是在故意損毀公私財物。如此這般沿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現代話語體系去解構傳統民間故事,就常常會出現經不起“推敲”的窘境。丁煒說,教師應當著眼于民間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敘事力,挖掘其中的有益東西,這對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會是十分有益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對于民間故事的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是原封不動地灌輸給孩子。在教學時要給學生交代時代背景,告訴學生故事和人物的歷史局限性,還可以讓學生新編故事,賦予故事“現代化”意義,這就是把教材“教活”的過程。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意如也表示,如果真有學生關注到了牛郎的“猥瑣”行為,教師適當解釋一下就行了,讀民間故事要抓住主要方向,不必有意去放大某些局部的細節。牛郎是怎么娶得美麗的妻子,這并不是這篇課文的主旨,他的善良和勤勞才是需要發揚的。
微信掃一掃,用手機看該文章
微信掃一掃,關注易教網公眾號
